找到相关内容2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理论研讨 略述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影响(下)

    小说资料选编》(上)第493—494页,齐鲁书社1990年版。   ⑥明·无名氏《又论水浒传文字》,见朱一玄编《明清小说资料选编》(上)第320页。   ⑦明·钟惺《水浒传序》,见朱一玄编《明清...

    范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3841909.html
  • 中国美学若干局限分析

    ,独钓寒江雪”(柳宗元《江雪》)是典型的禅意诗,清幽而淡远,是“无念”的艺术化境界,其诗不仅体现出钟惺所说的“我辈文字到极无烟火处,便是机锋”(注:钟惺:《隐秀轩文·往集》。),而且也达到了严羽“不涉...

    吴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0257867.html
  • 论刘勰理论创造人格形成的个人因素

    之佳者”,钟惺誉为“神来之笔”,纪昀说“诸赞之中,此为第一,政因题目佳耳”,李安民曰“在诸赞中最为请旷”[13](P152)。《文心雕龙》在后代影响越来越大,跟刘勰的语言表现能力是分不开的。所以《...

    杨文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1670063.html
  • 《浮山志》第三章:人文景观

    1915年。长1.8米,宽0.6米,字体为楷书。方守敦,桐城书法家,现代作家舒芜的祖父。)   竟陵钟惺、闽林古度、新安程胤兆,穷滴珠水源,万历甲寅二月廿三日,雨霁山朗,远苍荟蔚。   (注:此刻在金谷岩... 此语无人读。   (注:此刻在枕流岩内,长0.66米,宽0.38米,字体为行书。作者为明代钟惺。雷鲤所作《浮山纪游》,脍炙人口,浮山旧志未收。作者听说半窗佳句,连夜秉烛于枕流岩观其石刻。本诗即记其事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111095802.html
  • 憨山德清的“心光说”及其诗文创作实践

    陶望龄等人的文学思想为高涨期;以袁中道、钟惺、谭元春、冯梦龙等人的文学思想为晚明革新思潮的修正期,其所概括的晚明文学理论,则大体没有超出黄卓越概括的那几种。应该说,上述理论,确实可以代表晚明文学思潮的...

    王红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0660161.html
  • 论杨歧、黄龙两宗绮语与禅思*

    题材,写了一对男女别离场景,通过女子的不断叮嘱,道出了对男子的依恋。无怪明代钟惺、谭元春在编《古诗归》是收录此诗,并批注“有一步难离之意,偏是无发人妙作此语”。“夜夜遥遥徒相思,年年望望情不歇”,在...

    高慎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2261501.html
  • 钱钟书诗论研究

    好问 着,杨家骆 主编,《新校元遗山集笺注》,台北:世界书局,1964年2月初版  (明)杨慎 着,杨有仁 编,《太史升庵文集》八十一卷,明万历十年四川巡抚张士佩刊本  (明)钟惺、谭元春 同编,《...

    潘少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2863675.html
  • 通天尽人的源始经验 ——王船山对诗的形而上学阐明

    究其原因,明人在反对宋诗而师法古人的过程中,未免过多地着力于诗歌格调、音节、句法等形式方式的模仿。在此意义上,船山对明代受人推崇的几位“大诗人”如何景明(何大复)、李梦阳、李攀龙、王世贞、钟惺、谭元春等人...

    刘梁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5592085.html
  •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

    含蓄美;既中蕴深意,又外非枯淡。这才符合奠基已久的民族审美传统。这仅从我们所举的有限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得出来。而且,在中国讲求清枯孤寂的文艺美的人,如明代以钟惺、谭元春为首的“竟陵派”,倡言表现“幽情单...

    姜文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5540703.html
  • 佛教与艳诗

    明代钟惺、谭元春编《古诗归》卷 13 收录此诗,谭元春批注:“有一步难离之意,偏是无发人妙作情语。”[6]正是感叹此诗深情婉约之至。《乐府诗集》卷 48 引《古今乐录》,指出宝月当时被认为是“善解音律...

    陆永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0842621.html